“十年窗下无人问,一举成名天下知。”这句诗描绘了许多学子为了一场考试苦读数年,直到最后一试的成功才迎来名声。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重要选拔机制,它为无数贫苦子弟提供了通过考试改变命运、跨越阶层的机会。而在清代,有一位考生通过了县试、府试和院试后,终于迎来殿试,他即将面见皇帝。
在那个神圣庄严的殿试场合,所有考生都想给皇帝留下一个好印象,打好自己未来的仕途基础。然而,这时有一个人却穿着破旧的衣衫,肩上挂着一大袋馒头,朝着考场走去。这一举动令人费解,为什么他如此特别?他最终能考中吗?
李蟠,出生于江苏,他的父亲早逝,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。母亲坚信,只有读书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。为了让李蟠能够好好读书,母亲不惜变卖嫁妆,把所有积蓄都用来送他进学堂。她自己则每日辛勤织布绣花,支撑起家里的生计。尽管生活贫困,但母亲始终坚信有朝一日,李蟠会凭借学问走出贫困。
生活的艰辛并没有让李蟠屈服。墨水快用尽时,他甚至不舍得再花钱购买,而是自己用一些灰烬调制墨水,继续默默地苦读。经过艰苦的努力,李蟠终于在层层选拔中脱颖而出,顺利通过了县试、府试和院试。凭借着出众的才华,他的文章如蛟龙盘旋,展翅如凤凰,他的文采简直不食人间烟火,笔下充满了崇尚自然的气息,极为脱俗。
展开剩余74%李蟠的文笔吸引了众多官员的关注,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打听到了李蟠的才华,这些曾经见过大风大浪的官员都明白,李蟠的才子之名定能通过会试,进入殿试,甚至有可能名列前三。于是,很多官员纷纷以资助的名义,前来送礼,想要拉拢李蟠。然而,李蟠一身清风,毫不动心,坚决拒绝了这些献殷勤的人。
然而,尽管这些官员的善意很难拒绝,李蟠家里实在没有足够的银两供他去京城参加殿试。无奈之下,李蟠决定让母亲为自己做一些馒头,并将它们晒干,保存起来,以应急。这些晒干的馒头成了他在考途中的唯一食物,几个月的跋涉后,他终于到达了京城,并且幸运地提前了半个月,给自己留出了时间复习和准备。
在这段时间里,李蟠一边继续读书,一边靠着卖字画维持生计。由于他写字潇洒有力,笔法独特,很多喜欢字画的人纷纷购买他的作品,虽然他衣衫褴褛,但他并没有因此失去自己的自信。在日复一日的等待中,终于到了会试的那天。
会试当天,成群的考生汇聚一堂,而李蟠却格外引人注目。他穿着破旧的衣服,提着那袋肮脏的馒头,成了众人议论的焦点。有人轻蔑地笑道:“哪来的乞丐,真是穷酸味十足。”听到这些话,李蟠冷静地转过身,毫不卑屈地回应道:“无论是乞丐还是富家公子,大家都是平等地进入考场考试。”他的话让那个说话的人顿时哑口无言,而旁边的朋友则拉了拉他的袖子,提醒他少说话,看看李蟠的气度和从容,或许他真有能耐。
尽管外界有种种嘲笑,李蟠依旧冷静如常,走到考场后,他便安静地开始答题。考试期间,他没有急躁,而是每一道题目都经过深思熟虑,字字珠玑,情感充沛。九天的考试后,他心满意足地交上了试卷,回到寺庙等待放榜。
在等待的日子里,李蟠继续写字卖画,他的字风神洒脱,飘逸而不失力量,吸引了不少人前来购买。终于,放榜的日子到来,李蟠看到了自己的名字,激动万分。
接下来的殿试,李蟠又一次带着那一袋馒头来到了考场。这一次,他特意在河边洗净了衣服,换上了干净的衣裳。虽然衣服干净了,但馒头依然是他的随身携带物,毕竟把这些馒头放在庙里不太安全,万一被盗,他也没有钱买饭。
考场内,许多考生都在赞叹皇宫的壮丽,但李蟠目不斜视,淡定地走过。他将馒头放到自己身边,毫不在乎外界的目光,挥毫答题,不久便完成了所有试卷。
最后,李蟠凭借着过人的才学,成功跻身前三甲,成为了状元。皇帝向他提问,如何将天下装进口袋,李蟠从容地回答:“天下,就在我所携带的麻袋里。里面是十几个馒头,它们都是农民辛辛苦苦做出来的,供养的是百姓。那便是天下。”因这番极具哲理的回答,李蟠获得了皇帝的青睐,最终登上了状元的宝座。
春风得意,李蟠骑马疾行,回望长安,仿佛看到了一切的辉煌。他的一生,就此改变,彻底从一个贫寒学子成为了举世闻名的状元。
发布于:天津市阳美网配资-a股配资-最安全靠谱的配资公司-股票配资正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